表达、结果论与学生思维

TL;DR

想要做出一些东西来,不能依靠单打独斗,需要与人合作,表达是基石,结果论是唯一的衡量手段。

这些是和学生时代的生存法则不同的。

学生时代的“生存法则”为何不再适用了?

我高中的时候写过一篇blog,具体内容是批判初高中教育太过于僵化、缺乏创造性。当时的我并没有感受到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——直到现在。现在的我不再需要依靠做题来证明自己,而是需要一些Project、一些论文、一些成果。这些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,所谓做题的那套逻辑——应试技巧、题海战术——已经不再适用了。现在的我,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以及生存法则。

从价值角度考量,学生时代评估的价值只有分数,学生通过单打独斗的努力就可以获得高分,在这个阶段,知识输入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价值输出的重要性。而现在,价值产出更加重要一些。用人工智能来举例子,学生时代像是用大量的数据训练一个分类模型,而现在则是用小样本训练一个生成式模型,很显然,后者的难度很大。

从资源分配来看,学生时代,每个学生的分配大致上是均等的,上一样的课,写一样的题,而现在,分配的资源完全由产出决定,只要产出够多,就能分到更多的资源——赢者通吃。

除此之外,学生时代基本上属于努力就有会报,而现在则不然,努力不一定有结果。

我能观察到,很多擅长于做题的学生不一定有非常良好的产出,而有良好产出的人,有可能并不擅长考试。除此之外,很多时候,努力的方向错误了,没有好的结果,和浪费资源无异。

表达的重要性

个人的力量终有极限。 本科毕业后,任何像样的成果都依赖多人协作。而协作的基石,在于清晰表达——既要精准理解他人观点,也要有力呈现自身诉求与贡献。

我之前在b站看到,大城市的一些中学会很重视这一点的培养,在做题之余,也会举办一些需要做演讲的活动,比如校园集市、合作制作火箭等等。而在小城市上学的我们,根本没有这样的活动。上了大学发现,我们的沟通技巧实在是非常之差,不仅学习、工作上的事情没有办法好好表达,也不擅长和别人进行基本的交流,比如日常的问候等。

不会表达,便没有办法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,也没有办法完全展示出自己的能力。不要过分相信“闷声发大财”以及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这种话,有能力,就需要展示给别人看。有价值,就必须让它被看见、被理解。

表达是需要训练的,这一点需要训练。试着在知乎上解答别人的问题、在生活中多去创造和不同的人交流的机会、写一些文章进行输出、……表达的训练方法有很多,重要的是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圈,并且不要害怕犯错。舒适的对话能够带给人能量,也能促进人的思考。

相比于“如何做成一件事”,我会更关注于“如何讲明白待解决的问题、可行的思路以及结论”。

结果论

从学校毕业,要意识到的一点是:对于一个问题来说,重要的是能否解决问题,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。

很多新手程序员总想一上来就写出非常健壮,能够通过所有测试样例的代码,这是不现实的。重要的是先写出来一个能够跑通绝大多数样例的代码,然后再去进行修改。不单单是写代码,做任何项目,都不要想着一次就能将之尽善尽美地完美实现出来,而是要尽快给出一个阶段性成果,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迭代,迭代。这和做题是不一样的,做题要求一下子就要把题解完美,获得最高的分数。

一个非常精巧的过程不一定带来很好的结果。不要陷入“依靠过程自我感动”的陷阱——没有结果,什么也不是。

后记

可能这篇blog写得有一些刻薄,但这也算是我经过多次实践后得到的经验。做项目和做题完全是两类东西。

学生思维也不是一无是处,它会带来一种“钻研”的特性,一种想要完全明白一类知识的欲望。如何学会合理利用这些特性,也是十分重要的。

题外话

依靠AI辅助写文章实在是非常方便的一件事,不仅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,也可以分析论点,从而促使人类更加深刻地考虑问题。

文章作者:
文章链接: https://www.coderlock.site/2025/07/17/表达、结果论与学生思维/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寒夜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