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本系列主要在于记录对于神学的学习记录,并不做传教用,而是用作科普。
说实话,我在文学、艺术以及道德观上,还是很喜欢基督教的。
不过,我也经历过多次不愉快的“被传教”的经历。经过短暂的对话,这些传教者的水平实在是过于低下了,似乎只知道了“信神永生”这一句话了。
本系列只作科普用。
圣经到底讲了什么?
旧约:犹太教
基督教是来源于犹太教的,来源于犹太教的历史与道德观记录在《圣经》的《旧约》中。所谓“约”即是约定,是上帝与人类的约定。
旧约其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。首先,上帝花了七天创造世界[1],然后在伊甸园中创造了男性人类亚当,怕亚当孤寂,就用亚当的肋骨造出了女性人类夏娃,然而,夏娃受到蛇的蛊惑,哄骗亚当吃下了智慧树上的果子,开了智,导致人与上帝关系破裂,世间出现罪恶与苦难。上帝因为这件事就将亚当和夏娃放逐到地面上,开始繁衍后代。在繁衍的过程中,因人类罪恶泛滥,上帝以洪水审判世界,仅保留义人诺亚一家及各类生物,洪水后上帝与人类立约,以彩虹为记号。
随后,人类在地上繁衍生息,诺亚的后代是亚伯拉罕,上帝拣选亚伯拉罕,应许他 “成为多国之父”,其后代将拥有 “流奶与蜜之地”(迦南,今巴勒斯坦地区),并与他立约(以割礼为记号)。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(后被上帝改名为 “以色列”)生有 12 个儿子,他们的后代成为以色列的 12 支派,构成民族的核心。后来,以色列人因饥荒迁居埃及,后遭法老奴役。上帝兴起摩西,通过十大灾难迫使法老放行,带领以色列人穿越红海脱离埃及,途中在西奈山颁布 “十诫” 及各种律法,确立与上帝的立约关系,成为 “上帝的选民”。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泊 40 年,最终在约书亚带领下征服迦南,瓜分土地,建立民族定居点。
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后,因时常背离上帝,陷入 “犯罪 — 被奴役 — 呼求上帝 — 兴起士师拯救” 的循环,士师是临时的军事与宗教领袖。为对抗外族,以色列人要求立王,上帝应允,先后出现扫罗(首位国王)、大卫(击败巨人歌利亚,建立统一王国,定都耶路撒冷,被视为 “理想国王”)、所罗门(大卫之子,以智慧闻名,建造耶路撒冷圣殿,使王国达到鼎盛)。所罗门晚年背离上帝,导致王国在其死后分裂为南北两国 —— 北方的 “以色列国”(定都撒玛利亚)和南方的 “犹大国”(定都耶路撒冷)。两国因持续犯罪,先后被外族灭亡:北方以色列国于公元前 722 年被亚述帝国摧毁,百姓被掳;南方犹大国于公元前 586 年被新巴比伦帝国征服,耶路撒冷圣殿被毁,百姓被掳至巴比伦(“巴比伦之囚”)。后来,波斯帝国征服巴比伦,允许以色列人回归故土。
从这个故事梗概不难看出几点:
- 现在的以色列国的“以色列”,实际上就来源于雅各的名字,这个意思其实是“让神征战”的意思。
- 旧约强调律法,这个律法便是摩西在西奈山颁布的“十诫”,这个律法直到现在,依然被大部分犹太人遵守。
在这个过程中,上帝兴起多位先知(如以赛亚、耶利米、以西结、阿摩司、何西阿等),他们指责以色列人的背约、不公与偶像崇拜,警告审判即将来临,同时预告未来将有 “弥赛亚”(“受膏者”,即救世主)降临,恢复以色列民族,并带来全人类的救赎与和平。
旧约圣经实际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:
- 摩西五书——讲述了上帝创造世界直到走出埃及并在旷野漂泊的故事。
- 历史书——讲述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后,建国及其之后的历史。
- 诗歌智慧书——记录了歌颂神的诗歌以及一些箴言。
- 大先知书——是一些篇幅较长的先知书。
- 小先知书——篇幅较短的先知书。
新约:基督教早期教会
在耶稣出现之前,犹太教内部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分裂,也没有基督教的说法。这一情况直到耶稣出现才改变。这一过程记录在《新约》中。《新约》的开篇是四部福音书,也是基督教经典中最为重要的四部书。这几部书记载了:
耶稣是上帝的儿子,由童贞女马利亚因圣灵受孕而生,诞生于伯利恒(应验旧约先知 “弥赛亚生于大卫故乡” 的预言)。出生后因遭希律王迫害,全家逃往埃及,后定居拿撒勒,故被称为 “拿撒勒人耶稣”。耶稣约 30 岁时在约旦河受施洗约翰的洗礼,圣灵降临,开始在加利利等地传道,宣讲 “天国近了,你们应当悔改”,呼召人信靠上帝。他行了诸多神迹(如医治病人、使瞎子看见、让死人复活、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等),彰显上帝的权能与慈爱;同时以比喻(如 “好撒玛利亚人”“葡萄园工人”)教导人要爱上帝、爱人如己,强调宽恕、谦卑、公义等价值观,挑战当时宗教领袖的虚伪与律法主义。耶稣拣选 12 位门徒,训练他们成为未来的见证者,明确使命是 “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”,并应许赐下圣灵帮助他们。
随后,耶稣前往耶路撒冷参加逾越节,因指责宗教领袖的伪善、声称自己与上帝同等,被犹太宗教当局视为威胁,勾结罗马总督彼拉多,以 “谋反” 罪名判处死刑,钉死在十字架上。福音书强调,耶稣的受难是 “舍命作多人的赎价”,为世人的罪献上牺牲,成就上帝的救赎计划(应验旧约 “弥赛亚必受苦” 的预言)。耶稣受难后第三天复活,多次向门徒显现,证明他战胜了死亡。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,表明耶稣的神性与救赎的有效性,也应许信他的人将获得永生。复活后第 40 天,耶稣在门徒面前升天,应许将差遣圣灵降临,并预言自己将再次降临,审判世界、建立永恒的天国。
随后是《使徒行传》,这部书记载了使徒所做的一些工作:
《使徒行传》记载,耶稣升天后第 10 天(五旬节),圣灵降在门徒身上,他们被赋予传福音的能力,彼得当众宣讲耶稣的复活与救赎,当天约 3000 人信主,标志着基督教教会的正式诞生。门徒们从耶路撒冷出发,向外传播福音。彼得主要向犹太人传讲,保罗(原名扫罗,曾迫害基督徒,后因耶稣显现而悔改)则成为向非犹太人(外邦人)传福音的关键人物,他多次远行布道,建立了许多教会(如哥林多、以弗所、罗马等教会),并写下大量书信教导信徒。早期教会面临犹太宗教当局的迫害和罗马帝国的压制,但福音仍不断传开。信徒在困境中坚守信仰,彼此相爱,形成以 “耶稣基督” 为核心的共同体,强调 “因信称义”(因相信耶稣的救赎而被上帝视为义人),而非靠遵守律法。
随后,是一些书信,用于记录基督教的教义,并鼓励早期教会要坚守信心,直到耶稣再临。
最后一章是启示录,记录了约翰在流放中所见的异象,以象征手法描绘上帝对世界的终极审判、善与恶的最终对决,以及耶稣基督得胜后建立的新天新地,安慰受逼迫的信徒:上帝终将得胜,信靠他的人将得享永恒的荣耀。
第一次大分裂:犹太教与基督教
通过上面的故事梗概不难看出,在这个时候,已经出现了极其重要的一个分裂,即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分裂。
二者相同之处在于,它们都信仰同一真神,并且承认旧约上的内容。
二者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,是否相信耶稣基督是弥赛亚。基督教认定耶稣基督便是弥赛亚,而犹太教则不认可这一点,犹太教徒们认为耶稣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。除此之外,也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——是否承认上帝是“三位一体”的[2]。
“三位一体”是基督教中最为重要的概念,它描述了神究竟是怎么样的。所谓三位一体,便是说,只有一个神,但神又有三个位格——圣父、圣子、圣灵。其中,圣父、圣子和圣灵都完全是神,子是父的化身和彰显,灵是父子的实际和实化。因为神和人、地上的物不同,所以无法用类比的方法很好表达出来。只需要记住两点:
- 神有三个位格——圣父、圣子、圣灵。
- 圣父、圣子和圣灵都完全是神,都是神这个整体。
这是神学中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,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理解:
第二次大分裂之前的重要时间点
早期教会模式
在第一代使徒去世之后,基督教会实际上已经有了基础的组织模式,由于基督教喜欢助贫扶弱,所以吸引了大量底层人民作为信徒,实行财产公有制。当然,这样的基层组织,也势必遭到官方的迫害。
定为国教
公元313年左右,君士坦丁大帝颁布《米兰敕令》,结束了对基督徒的迫害。在325年,为了解决教义争端,召开了尼西亚会议,确定了尼西亚信经,东正教[3]版本为:
我信唯一的上帝,全能的父,天地及一切有形无形万物的创造者。
我信唯一的主耶稣基督,上帝的独生子,在万世之前,由父所生,出自光明的光明,出自真上帝的真上帝,受生而非被造,与父同性同体,万物藉他而造成。祂为了我们人类,並为了我们的得救,从天降下,由圣灵和童贞玛利亚取得肉躯,而成为人。祂为了我们,在般雀比拉多手下,被钉十字架,受难而被埋葬。依圣经所言,在第三日他复活了,祂升了天,坐在父的右边。祂将在荣耀中再来,审判生者死者,祂的国度万世无终。
我信圣灵,主,生命的赋予者,自父而发,祂和父及子同受敬拜同享荣耀,祂曾籍先知们发言。
我信唯一、神圣、大公、传自宗徒的教会。
我确认赦罪的圣洗,只有一个。
我期待死者的复活,及来世的生命。
阿们。
在这个会议中,亚流派——从属论思想——被作为异端筛选出来,这一派别支持在三位一体中,圣父的地位要高于圣子和圣灵。
公元382年左右,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通过《萨洛尼卡敕令》,将基督教定为国教。主教被设置在罗马帝国的主要城市,即罗马、君士坦丁堡、耶路撒冷、安提阿和亚历山大。值得一提的是,后来,罗马的教派变为了天主教,亚历山大的教派变为了,安提阿教派分裂,其它两个教派变为了东正教[4]。
第二次大分裂:东西分庭抗礼
罗马帝国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帝国,其实,自从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实际上分裂为东西罗马之时,东西教会之间的差异便越来越大,不单单是在神学上,在政治上也有大量的差异。西罗马教会在政治中有十分巨大的能量,在这个时期,教会已经不纯粹是神学、道德上的组织机构了。除此之外,东罗马帝国也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,引发了“破坏圣像运动”,导致东西教会之间出现了矛盾。
东西之间的矛盾在1054年达到顶峰,导致了东西教会之间的分裂。这一分裂明面上是由“和子句”引发的——即圣灵是从圣父出来的(东方),还是从圣父和圣子出来的(西方)。1053年,君士坦丁堡牧首将西方教会的教堂全面关闭,并致函罗马,指责其为异端。随后,西教会教宗派亨拜枢机前往东方教会协商,商量无果。亨拜枢机性格暴躁,跺脚走出教堂,并说出了“愿我主临鉴,评判我辈!”。君士坦丁堡牧首将西罗马送来的文件烧毁,标志着东西教会大分裂。
自此,基督教分裂为了两个教派——东正教和天主教。二者之间的最大差异便在于“和子句”的认定方法不同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东方正统教会和东正教会这两个名词在中文语境下很容易混淆,二者的英文分别是Oriental Orthodox和Eastern Orthodox。前者的Oriental固然有东方的意思,不过也强调正统,这是因为这个教会是在451年的迦克墩公会议中分裂出来的,它们奉行合性论——即基督的人性神性是混在一起的——而当时的罗马教会认为,基督既有人性,亦有神性。后者的Eastern则只强调东方,是依照东西罗马教会来分的。
第三次大分裂:宗教改革
16世纪初,天主教会腐败盛行,大行贩卖赎罪券。赎罪券是一种需要金钱购买的东西,天主教会声称购买赎罪券能够抵消进入炼狱的痛苦。
由于看不惯这一敛财手段以及人文思想的影响,马丁路德等神学家开始了宗教改革,以《九十五条论纲》为起始。改革者反对当时天主教會的教条、仪式、领导和教会组织结构。
在这之后,天主教分裂为了天主教和新教。新教与天主教的不同之处在于,是否支持“五个唯独”:
唯独恩典(Sola gratia):人的灵魂得拯救唯独是神恩,是神送给人的礼物。
唯独信心(Sola fide):人唯独藉信心接受神的赦罪、拯救。
唯独基督(Solus Christus):作为人类的代罪羔羊,耶稣基督是人与神之间唯一的调解者(“中保”)。
唯独圣经(Sola scriptura):唯有《圣经》是信仰的终极权威。
唯独神的荣耀(Soli Deo Gloria):唯独神配得赞美、荣耀。
这彻底颠倒了之前天主教会的传统。新教认为圣经先于教会,任何人都可以解释圣经,要以圣经为主;天主教认为教会先于圣经,只有教会的整理,才有圣经的内容,要结合教会的传统来解释。
Sola Scriptura也导致了新教的“无限可分”现象,即新教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支派,如改革宗、长老会、浸信会等,每个支派都由于对圣经解释不同,有着不同的传统。
五个唯独解释起来也是很复杂的一件事,留在以后文章来解释。
后记
到这里,基督教的历史就完毕了。不过我们也留下了很多谜团没有解开:每个教会的传统如何?基督教的道德观如何?伊斯兰教又是从何处发源的,为什么也算作亚伯拉罕诸教之一?五个唯独又是什么意思?
不要着急,后面的文章中,我们慢慢解释。